产业升级到哪个阶段了?汽车会替代房地产成为经济扛把子吗?

发布日期: 2024-01-26 02:38:41 作者: 乐鱼体育app赞助大巴黎

  随着2023年的汽车产销数据出炉,这样的一个问题又成大伙热议的话题了。其实,这两样东西就是婚恋市场上的一静一动,“有房有车”,女人的杀手锏,男人的夺命咒。但它俩并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核心逻辑不一样,所以基本形成了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无法替代,主要是从消费端看问题,因为房地产是十万亿级别的市场,全民头铁不怕液压机,汽车只是个万亿级市场。比如高峰期2021年,商品房销售额高达18万亿元。

  2023年,汽车业产销两旺,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产销分别实现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连续15年世界第一。全年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超过日本,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但销售额只有4.86万亿元,占比社会零售总额10%左右。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另外,房地产与财政强相关,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具备很强的投资金融属性。所以,汽车永远无法替代房地产,成为经济扛把子。

  一派认为可替代,因为汽车是全球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对外输出能力,发展的潜在能力更大,牛逼普拉斯。仅就业而言,2021年房地产直接及周边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虽然高达2000多万人,涉及建材、化工、陶瓷、纺织、家电等120多个行业,产业链覆盖极广。

  但汽车产业链也不遑多让,同样涉及到钢铁、机械、电子、纺织、芯片和软件服务等100多个行业。2019年,汽车直接从业人数550多万;2021年,汽车产业直接及周边产业从业人数高达3500万。

  其实,两派观点都没有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年,房地产走一路就被大伙骂一路,都成过街老鼠了。我以前也经常骂,但后来渐渐明白,无论咋骂都没球用,因为那是一个历史阶段,是我们一定要要去经历和承受的,而此阶段的缘起就是1994年的“分税制”。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这一年,但未必知道整件事情的背景。这事得从1979年实行“财政承包制”说起,当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热潮嘛!我们村老房子上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一块标语:一年到头不敲钟,从种到收不记工,队长不再乱点名,农民干活满天星。

  看到没,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好,看啥都想承包。既然疗效这么好,那就应包尽包,村里的农田、旱地、茶山、鱼塘、榨油坊等都一股脑承包出去了。然后中央和地方财政也搞了承包,就是各地跟中央约定一个固定缴纳额。

  交足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爱咋花咋花。听故事的人总喜欢问后来,讲故事的人早已泪流满面。之后,大伙便各自突围,但突着突着就出问题了。

  咿?不对呀!按说中央财政应该越来越增长才对呀!但增长没见着,下降倒是一大截。1979年时,中央财政占比总财政还能达到大概50%,等到1993年,占比竟然跌到了30%左右,为啥?

  发展不平衡嘛!东部省份越来越有钱,中西部老铁则越混越矬,一无区位二无资源三无政策,不穷才怪呢!每年固定缴纳额,东部老铁表示丝毫没有压力,中西部则穷得很稳定。然后中央财政就揭不开锅了,甚至跟地方借钱过日子。本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为啥?

  因为收入在减少,支出却持续不断的增加,吸小气喘大气。行政事业单位都指着财政这口锅吃饭,科研、国防、教育等领域都嗷嗷待哺。所以,那会还出现了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造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耍枪的不如耍猴的。

  另外,有些中西部省份不仅没钱上缴,连自身财政都难以为继,再叠加灾害,还得向中央请求帮助。但中央财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伙说咋办?跟银行借钱吧!银行也扛不住啊!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小学和乡中学都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土砖房。遇上,外面刮大风,教室窗户就摇啊摇!屋顶上的瓦片时不时被刮走一片,那声音就跟夺魂咒似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杜甫在窗户外面唱歌——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一旦遇上这种天气,大伙就得集体拜菩萨保佑别塌房,连上课都提心吊胆。

  家里就这么个烂包现状,而且东中西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慢慢的变大,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工人看不起农民,东部老铁看不起中西部老铁,隔阂慢慢的变大,日常扎心老铁!大伙说咋办?总不能不管吧!

  其实,只有经历过大风大雨的人才知道,打伞没卵用。然后到了1994年,“分税制”就办起来了,四六分账,六分归中央财政,四分归地方,啥意思呢?

  就是好收的税种归国家,比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不好收的税种归地方,比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和农业税等。

  这下好了!大头归国家,小头归地方,富裕地区也喊穷了!但即便如此,冷热不均的情况也依然严重。比如有的省份家里有矿资源好,资源税收得爽歪歪,而那些家里没矿的就只能干瞪眼。

  好在有一样东西大伙都有,对!就是城镇土地!然后大伙就集体点开了土地财政。使劲浑身解数招商引资,等卖地卖房有钱了,就开始修路、盖楼、建工业园,搞开发区。然后大伙就去企业上班挣钱,挣着钱了再买房,钱不够,银行就给予贷款支持,内循环就搞起来了。

  之后,城市快速扩张,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大幅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大伙的生活环境。

  但效率越高,副作用也必然越大,毕竟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鲜花着锦就会有锦绣成灰,有雪中送炭就会有雪上加霜,甘蔗没有两头甜,发展从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我们用30多年时间,迅速走完西方二三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我们虽然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因增长过快而积累了许多问题。这样一些问题,西方是用二三百年去慢慢消化的,而我们则不可避免地呈现短期集中爆发特征。

  所以,咱们不可以只想吃肉不想啃骨头,不能只要成果而不要后果。虽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很多家庭被掏空了钱包,背一身贷款,但却让大部分人进城了,享受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时代发展的红利。

  同时,土地财政也让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快速完成工业化,投入科研、国防等领域,让我们快速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工业国和贸易国,并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其实,上面很清楚这些副作用,毕竟日韩等发达国家都踩过地产深坑,那我们为啥还要往里跳?除了上文所说的原因,可能还有沿着西方的路走,西方才会对我们放松警惕,才会相信能把我们变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

  从2001年加入世贸开始,我们就开启了一溜烟狂奔模式。2010年超越日本插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超越美国插旗全球最大工业国,2013年超越美国插旗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网络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妈卖批!太欺负人了,哪有这样玩工业化的嘛!美西方一脸懵圈。但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我们已完成了对他们的快速接近,甚至赶超,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胶着局面。

  这事有点像“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处守势时要稳扎稳打,处攻势时要快打快冲。比如,东野千里南下打锦州,置长春和沈阳40万敌军于不顾,直扑锦州,封闭东北大门。只要打下锦州,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美国虽在2009年就提出了“重返亚太”,但鉴于我们快速做大的体量优势,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原因,美国一直畏首畏尾。等到它真正想对我们开展武装说服工作时已是2016年,但临铁板而收腿,美国已无力回天,因为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要实现这些追赶,并最终阻吓美国,是需要天量资金作支撑的,那钱从哪来?地产无疑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相比民族复兴与崛起,土地财政所带来的后遗症是可接受。虽然下手可能狠了点,透支了居民储蓄,但其实也没更好的办法了。就像当年利用工农剪刀差搞工业化,除了从三农提取剩余,别无他途。

  所以,大伙别再骂地产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某些自媒也别老纠着这事不放,少打些流量小算盘,还是要看长远看大局,多给大伙鼓劲加油,多给产业升级鼓与呼。不然咋办?难道谩骂嘲讽,甚至佛系躺平,问题就能自动解决?

  另外,那些得利的人也该收手了,别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欲壑难填。老逮着一只羊薅,这世上没有傻子。钱这玩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别老想着做“土豪”,能做“中农”就已经很好了,要懂得识大体顾大局。

  上下五千年,我们这个民族所信奉的一直是集体主义大家庭,不是个人主义小圈子。那些真正载入史册的英雄,那些被大伙世代传颂的圣贤,从来都是舍小家顾大家,舍私而为公的人。否则,我们的民族和文明走不到今天。

  有些人始终没明白我们的政策制定逻辑,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维稳,二是安全生产,三是百姓就业,目的从来都是为满足大伙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所以,赢利赚钱从来都不是首要目的,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土地财政收入再高,最终也都投入到了基建、教育、医疗和国防等领域。

  房地产对我们这种体量的国家而言,65%的城市化率基本到头了,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发达经济体那样,把城市化率折腾到70%,甚至80%以上,置乡村压舱石而不顾。没这个压舱石,以后万一出点啥事咋办?

  所以,继续推高房地产肯定不可能了,既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也不符合我们的稳健风格。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置地产于不顾,从处理恒大事件来看,国家现在对地产的态度是:救民不救商,救楼不救市。

  “救民”就是兜底老百姓介入的部分,保交楼。“不救商”就是那些用于房地产的资本平台,包括地方平台和炒房团体,该破产就破产,该清盘就清盘,一概不管。“不救市”就是不管市场跌成啥样,不关财政的事。你们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救楼”是因为楼房是有价值的实体资产,而且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国资会对相应资产进行清算,建立国储地产。也就是把房子收储起来,既可以给暂时没有经济能力的老铁提供廉租房,也可以用作吸引人才,还可以以合理价格销售给购房者……

  总之,既要让那些获取暴利的人付出代价,又要把经济从地产中解脱出来,还不能让占比高达1/3的资金总量沉没在地产里面。要把它们从地产经济中逼出来,赶出去,投入到民生工程、“一带一路”等领域。

  比如建设全国水循环系统,还生态文明欠账。2023年,生态环境资源部就会同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明确了首批纳入试点范围的19个城市,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

  这个系统涵盖了污水收集、污水处理、达标尾水净化、再生水调蓄和区域配置、水资源调配、财税金融等众多领域。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不仅为资本提供投资领域,也为大伙提供千万级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钢筋水泥产能提供新的出口。

  只是出口不大,利润微薄而已,但有些产能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有些资本注定是要出海征战的。所以,不是不给出路,而是你想不想走、敢不敢走的问题。如果一味窝里横,估计不会有好果子吃。

  握草!歪楼了,聊了一堆房地产的事,接下来把话题拉回汽车。基于核心逻辑不同,汽车和房地产就不存在所谓“替代”,而是互为补充。

  地产热是个阶段性产物,当它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热潮必将过去,但并不代表地产经济就不存在了,毕竟这玩意的本质还是人的需求与欲望。只要需求侧的欲望还在,它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但会回归它本身应有的属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以汽车为代表的新经济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模式,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提高大伙的收入,到时可能就不是“跟你月薪三千有啥关系”,而是“跟你月薪四千有啥关系”。

  比如,比亚迪前段时间在猎聘网的招聘,就提供了8000多个岗位,年薪百万以上的24个,年薪50万以上的1600多个,最低月薪5000的岗位,只要会开叉车,会钣金之类的手艺就行。所以,汽车产业链能够给大家提供覆盖全年龄、全学历的就业岗位。

  目前,我们的汽车工业产值大概10万亿元人民币,占比GDP7%以上,已是毫无争议的支柱性产业。全世界汽车工业年产值大概40万亿元,我们目前占比约25%,不说像光伏产业那样拿下全球80%以上的产能,霸榜加屠榜,吃下50%的产能还是有可能的。

  大概20万亿元产能,届时与汽车直接及周边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亿以上。有些老铁可能会惊呼:不可能!其实,还真有可能!

  从2023年全球销量榜单前10来看,仅有比亚迪入选,以总销量302万辆排在第9,增长势头跟生猛海鲜似的,同比增长61.8%。丰田销量虽然高达1065万辆,但中国市场下滑1.7%,欧洲市场仅增长6%,而且更多的是通过降价保销量。

  貌似依旧风光,其实已是最后的疯狂,为啥?因为在这轮汽车产业剧变中,当中美欧在纯电动汽车道路上狂奔时,它倒好!带着整个日本汽车产业链还在油车、混动和纯电动车之间磨磨唧唧,左右横跳,堪称人类抽风行为大赏。

  目前,汽车已是日本制造最后堡垒,占比制造业40%,占比日本GDP10%,直接就业人员高达530多万,年人均收入超46万元人民币。2022年,日本有20家制造业企业进入福布斯500强名单,其中有12家和汽车产业深度相关。

  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不出意外,日本失去汽车制造是迟早的事,跌落成发展中国家也是意料中事。但还是要衷心祝愿它们寿比昙花,早日嗝屁挂墙上!

  现在,很多人对未来比较迷茫,没啥信心。其实,我们的产业升级已取得巨大突破,基本度过了艰难的防守阶段,进入反击战环节。

  目前,大多分布在在新能源和通讯信息两个方面,它俩必将是未来就业的大头,起码能提供2亿级以上的直接及周边产业就业岗位。

  新能源方面,从光伏、风电、水电和核电的基础设备到电厂发电,再到特高压输变电,我们已形成了自主全产业链。而作为重要产能输出口,新能源与汽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目前,从电池、电机和电控到整车,我们已不输美西方和日韩,甚至还要超前一些。

  通讯信息方面,华为、小米、VIVO、OPPO等本已杀出重围,华为更是直逼苹果和三星,虽然被美西方从芯片端卡了脖子,被强行摁下暂停键。但集齐洪荒之力的所谓封锁制裁,也就挡住了华为三年而已,mate60Pro的横空出世,基本宣告了他们的失败。

  其实,对我们而言,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供给侧的产能,而在于需求侧的市场,因为我们的产能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我们自己根本消化不了。所以,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了,不去海外闹个天宫怕是说不过去了,但出海必定是条荆棘之路。

  以数字经济为例,我们首批网络站点平台出海就不太顺利。早期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基本折戟沉沙了,为啥?因为它们基本照搬了美国的搜索、社交和电商模式。

  相当于跟国际巨头们同质化竞争,那在人家具备先发优势和话语主导权的情况下,你当然拼不过人家!但第二批出海的网络站点平台,还是有许多成功案例的。

  比如,抖音海外版tiktok、拼多多海外版Temu,还有米哈游原神,以及服装平台Shein等,为啥?因为它们打通了电商、社交和搜索三大模式的连接,并结合国内特点,利用丰富的应用场景,不断迭代升级,最终鼓捣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也是这个逻辑,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一汽、上汽、广汽、理想、蔚来和小鹏等一堆汽车在市场上厮杀嚯嚯,太残暴了!

  最后肯定会像手机那样被整合成几家能打的,比如“春秋五霸”或“战国七雄”,其他车企就给它们做代工。

  最后留下的几家肯定都会具备各自独特性,在满足国内消费场景需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经济偏弱的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需求。

  在避开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燃油汽车护城河之后,我们开辟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大空间,解锁了娱乐和增程式里程等新技能,将汽车进化成了工作、生活和娱乐平台,可以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玩得特别花。比如问界M9,已经迭代贴心到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这也是为啥美国会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老是想通过立法诅咒我们。现在,连欧洲都不顾脸面了,准备对我们的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这说明他们真的害怕了!

  但是,总是要但是的!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残酷的现实竞比,不是好莱坞式的科幻臆想,吹唢呐吃席是迟早的事。

  这篇就打算写到这里了,在外边出差,一气呵成写完的,大伙凑合看吧!地产就别想了,哪怕是杯苦酒,我们也得强咽下去。产业升级,建立良性循环经济,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去死搏的。

  我们时常谈论“国运”,有些人觉得这玩意既宏大又飘渺。其实,它是个非常接地气的词语,说到底就是每个人的选择。当成千上万的选择汇集在一起,经过大量对冲和整合后,最终所形成的大势,就是国运。

  对个人而言,永远别因为错过机遇而活在上个版本,错过了就错过了,正视现实,想办法抓住下次机会才是正确之举。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没有后悔药,只有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

89%的人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