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测试资源 高效服务社会

时间: 2024-08-11 22:58:31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是大巴黎赞助商

详细信息

  近年来,国家针对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目的是发挥科技平台的积聚效用,为全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科委于2004年发起成立了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整合测试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在引领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科技大学,对联盟重点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进行了采访。

  长期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重点实施的科技政策。国家提出企业创新要与高校、科研院所相互结合,一起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地区的科技优势依然大多分布在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投入也以上述单位为主。

  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副处长张星介绍,以2007年为例,北京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科研资金474亿元,其中科研院所占345亿元、高校占63亿元,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成为科技资源的绝对拥有方。

  与此同时,以院所、高校项目课题组为主的运行机制却导致科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购买的大量科研仪器闲置、破损,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测试和研究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北京市科委近年来着力建设科技条件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社会化共享,现已认定20家平台,覆盖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农业、先进制造等领域。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简称联盟)即为平台之一。它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来汇聚成员单位资源,并将服务需求与联盟发展结合,形成基于领域促进的资源链条和服务链条,通过服务打造联盟品牌、壮大实力,促进成员在市场中受益和发展。

  联盟成立于2004年12月16日,由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在京国家级测试机构、地方测试机构、相关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等9家单位共同发起组成。

  科委有关人士介绍,北京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提供材料测试服务的机构有百余家,但是上规模的测试机构不多,大部分都存在测试能力不强、自主开发能力弱等缺点。测试机构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入世以后,我国检验测试市场开始开放,于是有数千家国内检验测试的机构和众多国外检验测试的机构平等地参与竞争。如何增强国内特别是北京分析测试机构的竞争力,成为测试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下,组建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是结合北京详细情况、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必然选择。

  联盟旨在通过凝聚各个行业部门的分析测试科技条件资源,建立和完善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体系,为北京市材料产业提供更完善的分析测试服务,解决材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分析测试难的问题,促进北京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联盟的服务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和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急、重、难点需求。

  在联盟运作中,由于受观念、体制等诸多樊篱制约,高校科研仪器资源共享成为工作难点。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

  目前,联盟已从创立时的9家会员单位发展到目前的18家会员单位。其中,直接从事材料测试服务的机构为16家,包括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等7家国家级测试服务机构。联盟涉及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制品等领域。目前,联盟拥有分析检验测试仪器设备约3400台(套),价值总额约为3.6亿元。2008年实现测试收入达3.24亿元,比2007年增长62%;服务客户数接近3.61万个,比2007年增长20.3%。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科大)在新材料领域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各类专业实验室41个,仪器设施共计1200多台(套),总资产约2.1亿元,科技条件资源优势突出。虽然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北科大仅有少部分实验室对外提供开发服务,且服务范围和业务规模都很小,多数资源仍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造成了科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北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钢介绍,北科大的实验检测设备是非经营性资产,在现有体制下不可能转变成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因此,如何做到不触动产权和行政隶属关系等敏感问题,通过机制创新,采取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是决定北科大试点建设成败的关键。

  为此,在北京市科委的帮助和指导下,陆钢提出了设备和人员集中管理、使用权与所有权分开的新管理思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并发起建立了由主管副校长担任主任的指导委员会,还依托学校科技管理处,在各学院成立了二级中心,统一管理设备的使用与经营。

  2007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里,北科大分散在20多个不同实验室的材料检测仪器和实验设备被集中在主楼和材料测试楼两处场所,实现了全校科技资源的相对集中,为仪器设施管理和对外服务提供了便利。

  “科研设备以前都在老师或课题组手里,即使是校内共享也存在很大不便,更不用提社会共享了。中心现在实行集体管理,把共用的仪器设备集中管理,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共享的实现。”陆钢说,“另一方面,中心把以前由教授管理的实验人员也集中起来,成立了一支200人左右的专业实验队伍,建立市场化的管理和考核机制,由专人来负责管理设备,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科委有关负责人也指出:“人员和设备的集中管理,实现了从个体户到小集体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这样做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集聚效应,值得推广和实施。”

  在机制创新方面,北科大出台了校内鼓励政策,规范公司和实验室的责、权、利,并把实验室的对外测试服务工作量作为实验室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考核机制方面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副主任、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铁军介绍,现在公司已整合了全校材料领域1100多台套、价值1.8亿元的检测仪器设备,计划年底将扩充到2.8亿元,占学校总科研资产份额的70%。

  据初步统计,2008年北科大设备平均机时利用率由2005年(试点前)的40%提高到73%,服务收入从试点前的8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50多万元,服务客户620家,发出报告2300份,测试服务在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司整个体系运转正常。

  陆钢介绍,公司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观念上的不一致。面对新的设备管理模式,校方和老师们还存在很多疑虑,如做公司与教学科研间是否存在冲击?国有资产做经营该如何管理?实验室自身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

  为打消这些疑虑和担心,中心制定了很多针对性的措施。如优先保障本校教师工作需求;仪器使用由中心分配,对内业务实行优惠价格等。但使大家由疑虑到相信直到积极参与进来的最关键一步,是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公司刚刚开始运作的时候,为了调动各实验室老师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这个事情是可行的,公司首先自己出资进行仪器校准和市场推广,把利润全部分给学校和老师。这样,大家会发现有利可图而又不会影响正常工作,所以才积极地投身进来。”陆钢说。

  北京市科委新材料处处长、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主任张继红介绍,为了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建立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委于2005年底专门设立了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机制探索、设备集中和更新工作。

  经过两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与学校各方进行充分沟通后,2006、2007年北科大发布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管理细则》,这两个文件最终统一了观念,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高校对外做检测项目时,存在随意定价、检测时间随意安排等问题;检测设备也很少统一校准或通过计量认证,造成检测结果很不规范。

  为规范服务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特别申请通过了ISO17025认证,对实验室人员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并于2008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和中国计量认证(CMA),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标准统一了,服务规范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再加上积极地宣传推介,北科大的材料检验测试资源由以前坐等业务上门变为了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幅提高。

  范铁军介绍,按一般的说法,高校的科研设备如果每年能达到800小时的服务机时,就被认为是满负荷运转,即利用效率达到百分之百。但北科大一些高精尖的检测设备,如扫描电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工作,以完成源源不断的社会业务,可以说利用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百。

  高校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拓展服务领域,使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陆钢介绍,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依托学校强大的专家资源,在完成测试工作的基础上,还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相关的咨询与培训。目前这些工作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将作为公司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2008年5月,分析检验中心受某公司委托,对其不锈钢管道穿孔事故进行分析。检验中心经过3次现场勘查,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材料测试与环境模拟试验,最终对该事故作出了科学、公正、准确的分析,并指导施工方进行了后期处理,圆满地解决了此次管道穿孔事故,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分析检验中心利用专家资源优势,对公司的检验服务从单纯检验深化到技术改进与咨询,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

  “这是一个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通过解决一些类似的个性问题,我们最终就得到了共性的技术。”范铁军认为,对中心自身来说,随着类似工作的积累,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这项工作成功地把教学、科研与测试进行了结合,也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更贴近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的科研任务。

  此外,分析检验中心注意到,有些老师的科研成果就是新的检验测试仪器,具有市场推广价值。

  比如薄膜材料测试仪,是北科大材料学院一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心得知后,投入了一笔资金对其进行了产业化推广。

  范铁军说:“这项业务2008年才开始启动,现在已经初见成效。薄膜材料测试仪仅2008年即实现出售的收益20多万元,说明这项成果未来的发展前途也比较乐观。”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应北京科委要求,中心还做了一些培训工作来推广材料分析技术,特别是中心的优势技术材料断裂方面的培训,受到了很多单位的欢迎。

  “现在我们可说是刚刚走上轨道,虽然成绩还谈不上非常显著,但最难的第一步走成了,后面就会越跑越快。”谈到分析检验中心未来的发展,陆钢信心十足。

  他介绍,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未来中心设定了形成六大检测体系的目标,具体工作将逐步完善,最终涵盖整个材料科学领域。

  范铁军介绍,中心下一步还将加强与大客户的接触,进行深度服务。“大客户对服务的要求更综合、更专业,这正是我们中心的强项,我们将来会重点开拓大客户资源,谋求更大的发展。”

  分析检验中心的初步成功也折射出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的工作进展。在北科大分析检测资源创新试点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北京市科委正在着手试点经验的推广工作,以北科大的机制创新经验,推动联盟内其他成员建立起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服务和创新服务,支撑首都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张继红介绍,科委发起成立联盟的最初想法,是希望把北京的存量科技资源对外共享,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提高检测服务行业知名度,提高联盟各单位收入。“这方面工作以前没有人做过,我们要不断探索不同机构科研资源如何对外开放。”

  一是汇聚行业资源,汇聚北京地区材料行业的科技条件优势资源,建立和完善北京材料测试创新服务体系。

  二是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在汇聚资源的基础上盘活存量测试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使存量的测试资源更好地向社会开放服务。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联盟的工作提升测试机构联盟成员测试的服务能力,促进成员单位测试服务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四是力图推动行业的交流,通过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测试机构相互之间以及测试机构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

  五是拓展服务的范围,将首都材料测试优势的科技资源辐射到环渤海地区乃至于全国,促进北京的材料测试服务业的发展。

  张继红说:“经过前期探索,现在基本模式已形成。下一步北京科委的支持形式将侧重于引导和鼓励。将与市科委三大任务中科学传播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会通过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来促进该类产业下一步的发展。”

  谈到联盟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陆钢深有感触:“联盟对所属成员单位的帮助很大。像北科大这样的高校,对市场运作方面的了解非常少。通过联盟组织向先进单位学习的活动,我们学习借鉴了很多先进的经验,这对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联盟合作,各个相关成员单位实现了优势互补,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经验交流。不同专长的单位之间通过交流,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推动。

  二是联盟能够形成规模优势,把品牌做起来。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现在我国的检验测试的机构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力量不强的问题。联盟通过资源整合能加强市场之间的竞争的能力。

  三是联盟的形式有利于整个行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联盟各个单位联合起来,形成较为强大合力后可优先考虑制定行业标准等工作,可以推动行业工作的逐步发展。

89%的人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