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中青在线

时间: 2024-01-14 04:22:02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是大巴黎赞助商

详细信息

  曾获清华大学第28届校歌赛原创组冠军、第5届粤歌赛冠军;曾任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队长、吉他协会副会长。

  “少年游,曾以为青春难偷;望不够,水清木华都在你眼眸”。这个背着吉他的男人,在清华创作并演唱了20余首音乐作品,并发布个人原创专辑。在《白衣城墙》《云的那端》《站台钟声》《听到音乐请回答》《少年游》《学堂往事》等作品中,部分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新闻媒体报道,网络播放量破千万,部分歌曲及采访登中央电视台、B站MV原创榜第一名。其中《少年游》获中宣部文艺局评第二批“新时代”优秀原创校园歌曲第一名,疫情期间的《白衣城墙》于全国各省市网课课间播放。

  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同学们都在家进行线上学习,刘通和答疑坊的100多名志愿者们果断启动在线答疑,点对点为同学们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答疑服务,得到普遍关注。全学期答疑坊团队累计接待4181人次,覆盖微积分、线余门公共基础课程,同学们的平均满意度超过99.6%。2020年秋季学期,答疑坊启动线周的接待量突破一万人次大关。解答学业疑惑,助力同学发展,刘通在答疑坊为同学们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2017年,刘通加入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答疑坊志愿服务团队,并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出任队长。截至2020年秋季学期第12周,刘通已为1888人次提供答疑服务,累计401志愿工时。曾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五星级志愿者、综合优秀奖学金等荣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组织中国大使馆与波黑卫生部开展抗疫视频会议,并积极与中国境外医疗保健行业建立联系采购医疗物资,尤其是当时急需的面罩和防护服等,并将其作为捐赠品运往中国。

  她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关于中国抗疫最真实的信息,接受来自国内外多家媒体的采访,呼吁通过国际合作携手对抗疫情。她是波黑第一个走进清华大学学习的学生,曾作为毕业生代表在2020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2020年7月毕业后进入华大基因临床研发部门工作。

  她累计志愿工时达到629.5小时,累计参加志愿项目三十余项,入选“薪火计划”第十二期。她发起“听见爱”公益项目,关爱听障儿童的成长。

  2020年,她作为在线教学志愿者,总结超万字Q&A文档,协助开展唯真讲坛,参与为武汉兄弟院校开设的克隆班,获评“清华大学在线教学优秀志愿者”,作为五名抗疫志愿者代表之一参与新学期第一次升旗;她助力北京市核酸检验测试信息录入工作,与540名清华志愿者一起录入了9万余份数据;她参与“春霖助学计划”,为边远地区高中生提供学业辅导。

  曾获清华大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清华大学在线教学优秀志愿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清华大学先进个人、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清华大学志愿公益优秀奖。

  2020年,他通过新型石墨烯净水技术创新突破,为探索22亿人类净饮水危机的解决之道贡献自己的力量。旨在通过创业推动中国纳米智造惠及全球,力争使贫穷地区摆脱饮水障碍。

  曾获联合国UN75周年特别奖、联合国开发署UNDP青年创客赛成长组总冠军、中关村U30年度优胜者、入榜“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响应号召,组织临时国旗护卫团队,承担了开学第一日、清明下半旗、109周年校庆等重大升旗任务,以及2020春季学期近200天的校园每日升降国旗工作。

  2020年,他“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以疫情专区作品获得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作为ePoster作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相关成果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Canon医疗等机构推进产业转化。

  曾获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社工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清华大学先进个人等荣誉。

  自2020年1月20日以来,她持续工作200余天,在科研战“疫”一线小时连轴转的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3月2日,习来学校考察,她作为团队代表向汇报演示了新冠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她和小组成员已经解析了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出几百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曾获“清华-日内瓦大学社会创新交换项目奖学金”、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郭明秋奖、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员、研究生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2020年,他在武汉拍摄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纪录片。在武汉度过的半年时间里,他用自己的相机拍摄记录下基层的抗疫行动,并亲身参与到其中。他的故事被CGTN、中国新闻网、中青报等媒体报道。

  自1998年至今,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366名志愿者前往西藏、青海等地接力教育扶贫,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青春力量。22届志愿者秉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力度的公益”这一理念,截至目前服务时间累计达80万个小时,覆盖人数超过两万人。

  2020年获评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曾获评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4”第三季度网络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由清华研支团发起的公益项目“助梦计划”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入选首批“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及共青团中央《脱贫攻坚志愿优秀项目案例集》,并获评全国十二个精选案例之一。

  自去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她5次登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次接受CGTN、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等媒体采访,表达“反暴力”“护法治”“守护香港” “爱国爱港”的青年正能量声音,引起香港及内地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出台前后,她多次在香港媒体上表达支持和维护“港区国安法”的青年意见,更积极组织香港青年学生了解学习“港区国安法”,在香港及校内面向内地和港澳台学生进行宣讲,获得同学们一致好评。她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和公管学院“全民讲师计划”的优秀讲师,积极研究和传播新时代的“一国两制”。她在香港和校内累计宣讲近20场,覆盖听众超过1000人次。

  我是清华大学医学院2015级直博生单思思。1月20号,刚刚放假回家一天的我接到导师张林琦教授的号召,立刻返回清华园,投入到新冠科研攻关工作中。我们要破解病毒进入细胞的靶点,并找到高效抗体阻断病毒进入细胞。

  身处清华园的实验室中,我们不分白天黑夜、上千次地重复生产、检测、实验工作。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的把握。

  3月,习来到清华园调研新冠肺炎疫情科研工作,我作为团队代表为做实验演示。问我,这些课题是不是由我们博士生来承担?我既紧张又自豪地回答:“是的。”

  是的。上一场疫情我们仍旧是懵懂的见证者,这一场责任当前、使命在肩,我们站出来了。

  与我一样,这个春节黄一洋与家人相隔千里。去年12月,黄一洋前往武汉拍摄毕业作品,这一去就是半年。武汉封城,黄一洋与导师商议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把握时代脉搏,用镜头记录武汉的街头巷尾。隔离区的志愿者、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这些普通人的付出与牺牲、乐观和无私深深地感染了他。从初冬到暮春,足足3TB的光影碎片,真实的武汉,平凡的英雄,令众人为之动容。

  这就是影像的力量,有时一个瞬间足以温暖世界。2月17日,清华如期开课,校园空旷,国旗却照常升起。执行升旗任务的,是经求是带领的临时旗组。突发的疫情让所有仪仗队队员无法返校,已完成在队护旗任务、退队一年半的经求是主动请缨。此后180多天里,经求是负责的校内升旗组坚持每天升降旗,从未间断。

  升降旗是一个神圣的任务,是清华人面对疫情大考的无数工作中平凡又不平凡的一件。哪里缺人,请让我上!李金峰与540名清华志愿者为北京市核酸检验测试录入了九万份数据;作为在线教学优秀志愿者,李金峰细心地为授课教师和助教进行雨课堂授课技术指导,整理了超过一万字答疑手册,更协助为武汉兄弟院校开设克隆班。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危难时刻显身手,哪一个少年英雄不是这样炼成的呢?李金峰获评清华大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背后,是她入学以来累计600多个志愿工时的点滴投入。开学第一日,再度归队、带着口罩执行升旗任务的经求是被雾气蒙住了眼镜,靠着在队期间扎实的训练完美完成挂旗、解旗、抛旗严丝合缝的动作;黄一洋用镜头记录田野和街巷中的时代故事、理解和感悟真实的中国大地,从入学起,他就立志要做“裤腿上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再小的努力,坚持也会变得伟大。凌晨四点在实验室望着窗外晨光微熹,我总会想起科比的退役演说:“那些你早起的时光,那些你努力工作熬夜的时光,那些你太累了不想再努力但仍然选择那样做的时光。那才是梦想。”

  2018年,林腾宇师从石墨烯领域专家曲良体教授开展界面热材料基础研究,通过近两年时间研发了一套全国产、低成本、高寿命的净水技术方案。林腾宇在创业中实践,完成了落地和产业化闭环,获得了联合国75周年特别奖。

  2017年,本科二年级的刘通选择加入答疑坊志愿团队,主要为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分享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四年。从志愿者到队长再到灵魂人物,刘通成为了学弟学妹们口中的通哥;答疑坊也继续扩展规模,积极做出响应远程教学和强基计划的需求,灵活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答疑服务。

  刘通告诉我,最欣慰的是看到曾经答疑坊的忠实客户也加入到了志愿者团队中。播种、发芽,在春雨同生长,这也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3年来的薪火相传。

  每年7月,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在完成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后,前往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湖南、陕西、云南等地开展支教工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他们用眼睛考察民情,用脚步丈量大地,思考教育扶贫的方式与意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作为校园歌手,于盛把他的经历与生活中的情感点滴创作成20余首原创音乐作品。《学堂往事》追忆同窗时光、《三人间》定格家的温暖、《少年游》展望海阔天高、《白衣城墙》致敬最美逆行。他说,“创作的生命力是从时代的脉搏中涌动而出的,我很幸运能够用音乐的方式记录身边的一切”。

  一人之声,亦可振聋发聩。博士生谢晓虹五次登上新闻联播,表达“反暴力”“护法治”“守护香港”“爱国爱港”的青年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出台前后,她多次在香港媒体上支持,更积极组织青年学生了解学习“港区国安法”,在香港及校内累计宣讲近20场,覆盖听众超过1000人次。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伊瓦娜作为第一位来自波黑的毕业生发言。战火中成长的人生经历让伊瓦娜坚信:要团结起来,为人类、为国际社会尽心竭力。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让她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治理和医疗体系。她感叹: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为扭转困境,人民心甘情愿团结一致牺牲个人利益,奉献个人力量。

  南仁东学长在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时,夫人郭嘉珍女士写道:“他就是您的邻居、朋友或同事。他身体力行的不过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是啊,身处时代之中,我辈砥砺前行。他们是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朋友,每个人拾起一粒沙,共筑时代的一座山。

  少年人身上的蓬勃朝气,任何环境都无法抑制生长。它不是在玻璃瓶里被精心保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现实的风雨。即使身在阴影之中,也能从爱和阳光里汲取养分,穿过黑暗,直面人生。珍惜你们追求圆满的本真,并用之要求你们的一切工作、一切行动。

89%的人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