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1日开幕的第五届昆山创业周活动上,昆山宣布:对高技能领军人才,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对新购首住用房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每年评选10名企业首席技师,可享受为期3年每人每月2000元的人才津贴;每年评选20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享受为期两年每人每月500元的人才津贴。
“这些政策让我们这些自己培养技术工人的非公有制企业底气更足!”去年宣布给公司首个江苏技能状元李永提供固定车位而引发关注的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惠明坚信,技能将是中国下一个“人才风口”。
“想不到学技术还可以给孩子免积分上公办学校!”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数控技师胡金仁高兴地说。按照政策,户口不在昆山的外来就业人员需根据家庭积分情况申报子女就读。当胡金仁去给孩子报名时,老师查询系统后告知,因为他是优秀高技能人才,孩子可以免积分入学。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人,而人社部提出的“十四五”目标是,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
人社部7月6日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全方位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探索推动面向技术工人、技工院校学生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高级工、预备技师在就业、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审等方面分别参照大学专科、本科学历;推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法律法规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江苏明确,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子女入学、购买自用住房、就医就诊等方面与高层次人才同等享受相应待遇,企业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不能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增幅,重奖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等。
广东先行一步,率先推进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还将持有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列入2020年省考试录用公务员范围。
苏州把4月28日设为当地的“工匠日”,希望传承工匠精神,擦亮“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品牌,为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强大支撑。
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也就是说,平均1位高级技工有2个以上岗位可挑选,远高于普通岗位约1的求人倍率。在苏州,一个成熟技工仅招聘成本就在1万元以上。
“一工难求”,让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水涨船高。每年为苏州地区企业招聘500多位技工的成功人力资源集团制造业外包事业部一大区负责人孙菲和记者说,苏州地区技术工人待遇5年提高近一倍,当地电工、钳工、焊工以及机械类的中级技工年薪平均在12万-15万元之间,高级技工年薪则在20万-25万元之间。
待遇在飞涨,但技术工人的“进口”——职技院校的招生却并不乐观。以技工学校为例,江苏有120多所技工院校,每年可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超过7万人,就业率98%以上。但除了常州技师学院、苏州技师学院等一些明星技校,仍有不少学校面临招生难的局面。一些学生即便学了技术,也并不安心于每天与机器打交道。
今年以来,南京市鼓楼区环卫工曾先贵就为儿子的工作操碎了心。小曾初中毕业上了一所机电中专读数控专业,去年底,学校推荐小曾到江宁区一家工厂实习,谁知他干了两个月就辞职,说在工厂天天三班倒,每天跟机器打交道太无聊。如今,小曾和3个一起退学的同学在一家烧烤店打工,每天10点上班,晚上近10点下班。
常州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潘益新表示,他们在部分职技院校调查了解到,有的职校毕业生当年上班的甚至不到15%,特别是机械类专业毕业改行的很多。
对此,吴惠明认为,这应该从职技院校的考核指标等源头上进行改革。“职技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现在不少学校考核教学成果的不是往企业输送了多少高质量技能人才,或多少学生拿到技能等级证书,而是每届有多少学生专升本。”
“操作工也不是简单操作机器这么简单。只要用心,可以在机器上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小曾的辍学,33岁的昆山科森科技技术运营总监王小超感到惋惜。
2004年,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王小超跟随河南老乡一起到苏州打工,做的是小曾体验过的数控操作工活。王小超在工厂里不断跟师傅学习技术、琢磨机器、学看图纸,从操作工做到班长、线长、车间主任,到如今带领2000多人的制造团队。年薪已超60万元的王小超自信地说,与外卖员、滴滴司机相比,技能工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技工,培养周期至少5年以上,刚开始的时候,其工资收入甚至不如外卖员工。如果能挺过5年“板凳期”,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职业发展空间都很大。
王小超的技能人生,也是很多技能高手的一个缩影。在2012年江苏首届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床技能状元后,秦鑫选择到大学继续深造3年,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大学毕业后秦鑫前3年月工资也就3000多元,远低于技能大赛前的收入水平。“但经过基层一线的历练和对生产流程的整体了解,我在后来的产品研制中有了更多灵感。”2017年,作为业务骨干,秦鑫被公派去德国进一步深造。如今,就职于江苏艾迪尔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的秦鑫年收入超过30万元。
今年22岁的吴晋卿,初中毕业后就在老家安徽休宁徽匠学校学习木材加工,“一拿起刨子就喜欢上了”。因为技术过硬,他先后获得过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银牌和多次全国大赛冠军,年纪轻轻已是扬州技师学院副教授,成为年轻人的技能榜样。但吴晋卿班里28名同学,如今继续从事这一行的仅有2人,其他人都改行了。
“很庆幸我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很多同学入校后才发现了自己不钟爱这一个专业,工作后转行很正常。”吴晋卿表示。
同样,中国唯一的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宋彪,初中毕业后在父母引导下学习工业机械装调专业,“一学就喜欢上了”,而他们班里也有很多同学改行。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选择往往由父母做主,学生们如果恰好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便脱胎换骨。如果相反,则很少能在本专业上持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装配钳工专业教师袁志刚说。
制造业发达的德国,从小学开始就不断为孩子们创造机会接触各种工作,孩子们中学毕业后会通过你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选择职业技能教育或研究性的学历教育。而学习技能的孩子进入企业后,师傅也会帮他们做职业规划,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因此工人离职流失率就很低。国内中小学职业方面往往缺乏引导,很多孩子上了职技院校或大学,工作以后才开始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袁志刚以他所教授的两个班为例,“每年招收的学生中真正能在这一行出类拔萃的也就10%左右,如果孩子们因为兴趣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学习动力就会很足,工作后也很少会改行。”